相關新聞

《冰的顏色》揭北極危機!台灣為何不能忽視格陵蘭融冰?

格陵蘭(Greenland),位在距離台灣約1萬6400公里的遙遠北極圈,終年冰封,竟在今年四月中旬,成為台灣重視氣候變遷議題人士的關心焦點。

長期研究格陵蘭冰層變遷的科學家、丹麥格陵蘭地質調查局教授柯根(William Colgan),與首次離開格陵蘭的當地原住民、因紐特族獵人克里斯汀生(Olennguaq Kristensen),帶著拍攝多年才完成的格陵蘭紀錄片《冰的顏色》(The Color of Ice),應長期倡議氣候變遷議題的全球第一個碳中和美妝品牌歐萊德邀請,來到台灣,舉行一系列紀錄片放映與演講,讓台灣人了解北極圈正在進行的變化,將如何影響到台灣?

科學家、原住民與紀錄片,繞過大半個地球來到台灣,告訴台灣人,北極的冰蓋正在快速融化中,不僅會影響當地人的生活,也將影響地球生態與台灣未來。

出生在加拿大的柯根,在母國取得學士、碩士學位後,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攻讀地理學博士,開始深入研究格陵蘭,並在2008年首度踏上該地,而後每年都會實地考察,一次就是一個月,「就像是生活在IMAX電影中的壯麗情景。」

柯根接受《遠見》專訪時表示,過去17年來,他每年至少在格陵蘭待上一個月,感受最大的是,當地冰蓋變化劇烈,不僅持續以每年幾公尺以上速度退縮,導致沒有植被、覆蓋著塵土的新土地露出,每年新土地範圍愈來愈大,甚至在部分接近海洋的地區,冰川每年還倒退數公里。

丹麥格陵蘭地質調查局研究顯示,格陵蘭每秒流失約1萬公噸的冰,冰川也以每年25公尺速度融化,比20年前快上五倍。而在同一地點鑽探測量冰層的厚度,1961年來已減少27公尺,相當九層樓高。

柯根表示,格陵蘭受到的氣候衝擊一共有三種:

一、苔原地區永凍土融化,造成建築和基礎設施難以建設。
二、冰蓋減少,使當地人交通、狩獵不便。
三、冰蓋融化、降雨增加,使洪水、冰湖潰決(outburst floods)等災害層出不窮,社區周遭橋樑也因此被沖毀。

圖/氣候變遷致使格陵蘭正不斷流失冰蓋,當地災害因此層出不窮。擷取自紀錄片

但他最擔心的還不只是冰蓋退縮,而是冰川正流入海洋,形成冰山,加上融化的水也持續流入海中,兩者過程都在加速中,產生更多冰山與融水,進而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

由於柯根長達近20年對格陵蘭的研究,他早已是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重要貢獻科學家,負責整合世界各地冰川消融的估算,彙整各研究團隊用不同方法測得的格陵蘭冰蓋耗損數據,建立統一架構與估算值。聯合國IPCC每隔幾年會發表一次重要的評估報告,目前第七版(AR7)預計2028年發布,柯根也是共同作者之一。

另一方面,他也以格陵蘭地質調查局教授身份,持續到格陵蘭探勘,拍攝許多珍貴資料。原本這些素材要在COP27(聯合國第27屆氣候峰會)播放,但丹麥當年並未如期選出新政府,並未派代表團與會,相關資料因此轉為片長一小時的紀錄片《冰的顏色》。

「比起一份學術報告,這部紀錄片更具個人意義,因為它能讓更多人看到,理解氣候變遷,並激發自發行動,」柯根因此增加了一個身分:紀錄片製片人,第一次負責對外募款,讓他大嘆人生充滿了意外的旅程。

圖/柯根對格陵蘭長達近20年的研究,不僅是IPCC的重要貢獻科學家,也在近年多了一個紀錄片製片人的身分。黃菁慧攝

《冰的顏色》紀錄片拍攝了格陵蘭當地的壯闊景觀。看起來覆蓋著冰層,但學問卻非常多。從冰的顏色可以反映冰層的不同,一種是年輕堅定、一種是古老柔軟。來自上個冰河時期的「更新世冰」,形成時的氣溫較低,含有較多氣泡和雜質,顏色較白;至於「全新世冰」,則較年輕,顏色更深藍,質地也更堅硬,不易變形。這個對比,能讓人們了解不同冰層代表的不同歷史與氣候資訊。

「拍攝紀錄片最大的挑戰,是超出預期的工作量。」柯根細數,在後製階段,從畫面色彩處理、音效處理、製作數位電影拷貝,都需要大量時間和專業資源,成本也比原本預估要高出不少,最後一共花費50萬丹麥克朗(約合新台幣248萬元),「但以能進入影展的作品來看,這是非常合理的預算,」他強調。

為讓《冰的顏色》能在公開平台免費播放,讓愈多人看到,柯根還特別確保拍攝過程中所有資金來自嘉士伯基金會(Carlsberg Foundation)、諾和諾德基金會(Novo Nordisk Foundation)等非營利組織。「雖然製作更困難,也需要更多募款,但這樣做很值得,」他說。

《冰的顏色》2023年問世後,不只在日內瓦國際冰川電影節(FIFG)得到觀眾票選獎,也在格陵蘭本地國際影展播映,還附上格陵蘭語字幕,讓當地居民也能理解片中科學內容。

透過這部紀錄片,也讓他跟當地原住民、片中當地獵人克里斯汀生成為莫逆之交。

四月中旬也來台的克里斯汀生,今年50歲,有四個兒子、三個女兒、五個孫子。世代居住在格陵蘭的他,13歲繼承父親職業,開始打獵。幾年前有一天他正從外地打獵回家途中,看到柯根正在營地製作鑽孔器,用來鑽入冰層,摸不著頭緒的他,前去一問究竟,之後意外成為片中主角。

克里斯汀生習慣隨四季遞嬗尋找獵物。夏天時,他會搭乘附有引擎的獨木舟出海捕鯨,一旦看到獵物,便會關掉引擎進行捕獵。到了冬天,則進行北極熊、海豹狩獵。

然而,全球暖化為他的生活帶來重大衝擊,狩獵範圍大幅縮小,也變得更危險。過去可用雪橇犬拉雪橇,到39公里外的約克角(Cape York)獵捕的他,現在因為冰層太薄、隨時可能斷裂,不得不留在離家較近的安全區域打獵,但獵物也隨之變少。

圖/克里斯汀生是當地的原住民獵人,但全球暖化不僅對他的生活帶來衝擊,甚至在狩獵時造成生命威脅。黃菁慧攝

同時,海冰20年前在每年10月中就會形成,可立即至海上獵捕海豹,但如今冰層延遲三個月才形成,而且家鄉薩維西維克附近的冰層,倒退近20公里。2023年更是史上最糟的一年,直到捕獵季,海上都沒出現任何一片冰。

這也讓因紐特族獵人文化出現生存危機。前格陵蘭總理克雷斯特(Kuupik Kleist)觀察,不少飼主因無力飼養雪橇犬,不得不殺死牠們。

甚至全球暖化還讓克里斯汀生找不到回家的路。為了四月中來台灣,克里斯汀生3月底先花了一週,駕著雪橇,由雪橇犬拉行,從家鄉薩維西維克(Savissivik)到設有機場的瓜納克(Qaanaaq),搭機到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陸續經哥本哈根、杜拜轉機,一共花費兩週才抵達台灣。

抵台後,克里斯汀生收到朋友訊息,得知今年格陵蘭融冰又比往年更早,從瓜納克到薩維西維克的冰已開始融化,亦即他駕雪橇的路沒了!在台灣時,大家紛紛關心他怎麼回家,他每每滿眼憂愁,不知該說什麼。

圖/因冰層融化變薄,當地人無法駕駛雪橇造成生存危機,甚至因此有人無力撫養雪橇犬。擷取自紀錄片

為什麼台灣,需要關心格陵蘭的冰層融化呢?

柯根依據(IPCC)模型預測,在高碳排與融冰持續下,台灣到2150年時,海平面可能上升65公分,甚至逼近200公分。

如果格陵蘭與南極西部冰層發生不可逆的冰層崩塌,台北與高雄在2150年時將有大於50%機率海平面會上升超過200公分,甚至有5%的機率達到500公分。

柯根表示,當海平面上升這麼高時,會讓極端洪水成為常態。他的模型顯示,以高雄為例,洪水頻率會從百年一次變成五年一次,頻率增加20倍。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必須關心格陵蘭融冰的原因!

「不要以為遠在1萬6400公里之外的台灣,與格陵蘭冰層崩塌沒關!」主辦這次論壇的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過去曾帶團前往北極拍攝《解凍格陵蘭》紀錄片。他目睹,2021年格陵蘭冰蓋首度降下雨水,是氣候危機的真實訊號,冰川也正以驚人速度崩解。「當我看到這一幕,我不想只是拍照、打卡、感動,我想改變。」

圖/歐萊德主辦此次論壇,期望使台灣民眾認知到北極融冰將會對台灣帶來重大影響。歐萊德提供

然而,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正逐步退出IPCC活動,也削減美國太空總署、海洋暨大氣總署預算達一半或以上,使美國在全球氣候領頭羊的角色逐漸式微,讓所有關心海平面上升議題的人士均十分憂心。

即便如此,台灣支持永續的力量持續集結。除了每一場活動的熱烈迴響,柯根此行也和中央大學台灣極地研究中心科學家見面,並透過《冰的顏色》放映與交流,提升台灣社會對格陵蘭與氣候變遷的認識。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報告顯示,預計未來30年,海平面將上升約25到30公分,且致災性洪水的發生頻率,將增加5至10倍。柯根呼籲,所有島嶼國家除了減碳緩解全球暖化速度外,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要了解自己可能面臨的海平面上升情境,並開始規劃應對情境,面對鹽水入侵地下水等議題的措施,才能在北極融冰引發的連鎖效應中做好調適。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