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原訂於2040年實現90%碳減目標,但受美國關稅、低成本進口及國內產業轉型壓力影響,多方質疑高標準是否切實可行。歐盟考慮購買國際碳權替代部分數據,然而碳權數據漏洞與計算方法爭議,是否會動搖公信力?這項方案能否兼顧環保與經濟挑戰,真正推動氣候轉型?
歐盟原訂於2040年達到降低90%碳排放的目標,但部分成員國擔心這一極高要求會對國內產業帶來過大壓力,並在面臨美國關稅和廉價進口等外部衝擊時,進一步削弱其競爭力。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歐盟正考慮在下一階段氣候目標的計算中納入國際碳權,以填補歐盟減排工作中尚存在的缺口。從長遠來看,此策略不僅能降低國內產業的轉型壓力,還有望提升向全球提供氣候資金支持的能力,進而加強歐盟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影響力。
透過這項措施,歐盟能夠將部分由其資助並在歐洲以外地區執行的減排項目的碳減量數據納入計算中。但這項作法也帶來對於碳權品質的爭議。
美國關稅衝擊、高標準綠色目標,購買國際碳權為解方
為了在2030目標之外制定更高標準的環保藍圖,歐盟原計劃在2040年實現90%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
「90%的排放減量仍是談判桌上的起始點,我們計劃在今年夏天前正式提出這一目標。」歐盟氣候專員沃普克·胡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指出,主要是鞏固歐盟在全球氣候議程中的領導地位,同時推動內部產業結構轉型並促進環保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然而,歐盟因未能在3月如期公布這一目標而遭遇政治阻力,來自成員國與議會內部的反對聲浪。此外,部分政府擔心過於嚴格的綠色規範會進一步打擊已經飽受美國關稅和廉價外來產品衝擊的國內產業。
為了平衡環保要求與經濟競爭力,歐盟內部正廣泛討論調整方案,其中包括降低國內產業的減排標準,並且允許透過購買國際碳權來彌補減排缺口。
此方案將使歐盟各國能夠購買由海外減排項目產生的碳權,並將這些數據折算為國內減排成效。舉例來說,透過資助位於巴西的森林復育工程等項目,其所實現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將有可能計入歐盟整體的減排數據中。

胡克斯特拉表示:「我們對務實性的訴求十分敏感!」這暗示著在追求高標準目標的同時,歐盟也在積極探索更多靈活應對的選項。此方案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國內產業在高目標壓力下的轉型負擔,另一方面也有望促進國際碳市場的活躍發展。
支持者認為,這種跨國減排行動不僅能提升全球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視,還能透過國際合作改善發展中國家在環境維護項目上的資金與技術支持。
國際碳權遭質疑!CDM漏洞讓碳權高估逾27倍
儘管引入國際碳權看似能為歐盟實現減排目標提供靈丹妙藥,但這一策略同時引發了廣泛爭議。根據《碳市場觀察》分析,首批根據《巴黎協定》第6.4條生成的國際碳權,其實際減排效果可能被大幅高估。
以某個採用CDM時期技術的改進爐灶項目為例,該項目原計劃發行468,860單位碳權,但實際評估結果僅能實現約17,094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差距超過27倍。
「這些碳權本質上就是熱氣。」《碳市場觀察》政策主任薩姆潘登普拉斯(Sam Van den plas)指出,如果歐盟在「靈活性」的名義下大規模採用國際碳權,不僅無法產生真正的減排效果,反而可能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增加。
此外,研究發現,碳權發行大多依賴於過時且存在缺陷的CDM計算方法,其中尤以AMS-II.G方法為典型。根據同行評審研究Gill-Wiehl等在2024年的資料顯示,此方法在計算爐灶項目的實際使用率、燃料消耗與掉隊率等指標時,均採用了不切實際的假設。更嚴重的是,AMS-II.G方法尚未獲得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的認可,使得市場對其環保效果更加存疑。
「國際碳權相關醜聞層出不窮,從詐騙到環保缺失,再到歐盟碳價大幅下跌,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警訊。」前歐盟綠色協議外交主任琳達卡爾徹(Linda Kalcher)認為,過度依賴國際碳權作為彌補減排缺口的手段,很可能使得歐盟在追求高標準減排過程中喪失環保公信力,並為全球氣候治理帶來隱患。

另一部分專家則表態強硬,他們認為如果歐盟將這類問題重重的國際碳權納入2050年甚至2040年的法定減排指標中,不僅會削弱國內企業推動真正減排的動力,還可能讓整個碳市場充斥著僅停留在紙面上的數字。
全球碳市場政策專家伊薩穆爾得(Isa Mulder)指出,許多既有的CDM項目正準備湧入《巴黎協定》碳市場,但由於這些項目大多基於不實假設,它們不應被允許用來抵扣歐盟的真實排放。
強化研發與獨立審核,破解減碳困境
專家呼籲歐盟應建立一套更為嚴謹的碳權認證機制,對所有計算在內的國際碳權進行獨立審核與重新評估。只有確保每一單位的碳權真正代表可測量且可持續的減排行動,歐盟才能在國際上維持其氣候領導形象,建議引入獨立機構和先進的監控技術,認為這是解決過度認證問題的關鍵所在。
另一項解決方案則在於逐步降低對國際碳權的依賴,並加強國內真實的減排措施。部分專家建議,歐盟應該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投資與技術研發力度,推動企業實現碳中和轉型,而不是過度依賴那些可能存在數據虛高的國際碳權。
歐洲氣候變遷與永續轉型圓桌會議(ERCST)智庫執行董事安德烈·馬庫(Andrei Marcu)表示:「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氣候資金支持,若歐盟能將更多資金投入到這方面,無疑將促進國際合作並實現互利共贏。」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