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生物多樣性、供應價值鏈 2025全球最新風險調查給台灣企業永續營運的關鍵考題

極端氣候下不只天災嚴重程度加倍,連喝一杯咖啡都將成為奢侈,咖啡豆交易也因極端氣候價格創下近50年來新高。2025年,永續發展怎麼辦?

2025開春,美西加州野火肆虐,在氣候變遷加劇下野火更甚於過往,估計共超過570億元美金、相當於1.87兆台幣的經濟損失,數以萬計居民無家可歸。全球兩大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Munich Re)及瑞士再保險(Swiss Re)的最新調查,全球自然災害損失在2024年超過3,100億美元,遠超過30年平均線。

展望2025,全球政治與經濟依舊動盪,增添企業永續營運的不確定性;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成本,正加劇全球供應鏈的挑戰,而供應鏈取得原物料的勞工議題也因全球人權日受重視,牽動整個產業鏈的永續運作。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1月發布《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前十大風險中,環境風險佔4個,社會風險3個,經濟風險3個。AI生成式錯誤與虛假訊息、以及自然災害與極端氣候連續兩年佔據榜單前兩名,國家間的武裝衝突更躍升至第3名;而社會相關的風險議題的篡升,則顯示全球對於不平等與人權的重視及擔憂。

(你可以報名「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聽本文作者現場分享「永續商業發展策略」)

台灣在全球供應價值鏈面臨五大風險

全球風險報告中亦點出,台灣作為全球供應價值鏈的重要中樞,面臨的五大風險為能源供應短缺、勞動力不足、地緣經濟對抗、武裝衝突與自然災害。

KPMG 2024《台灣永續風險大調查》同樣顯示,台灣跨產業在面對少子化危機產生的缺工、通貨膨脹、極端氣候災害與國際或區域政治關係惡化上,需要特別關注風險。其中,服務業、營建工程業、零售業須特別留意因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問題;製造業、金融業與運輸業則須因應國際局勢,提前為全球地緣政治產生的風險提前布局做好應對。

迎接2025內外挑戰,台灣企業必須重新審視永續營運策略,面對自然災害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淨零與自然生物多樣性議題需要企業雙軌鑑別;政治經濟局勢動盪,企業需要加強風險管理,提升供應鏈韌性。

同時,不平等的人權議題也需透過盡職調查規劃因應策略;從外而內的風險勢必增加企業成本,綠色通膨更是無法忽視的衝擊,台灣企業在面對全球風險時,必須綜合考量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大面向,提升企業韌性,確保在不確定的未來中保持競爭力。

 


台灣跨產業在面對各大危機時,需要特別關注風險。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雙N壓力,Net Zero與Nature並進 轉型落地才是關鍵

世界經濟論壇在《全球風險報告》中指出,極端氣候與自然生物多樣性流失相關環境風險,連續多年佔據長期(10年)風險前五名,雖川普政府上任第一天即宣布退出《巴黎協議》、美國新能源政策影響全球氣候目標,但減碳與守護相互依存的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不會停下腳步。

2024年國際峰會,要求各國政府提出轉型計畫與落地成果;我國環境部也更新了台灣2030年最新減排目標,同時擴大第三波強制申報溫室氣體,產業包含百貨、零售、量販、學校、醫院和運輸業;價值鏈的碳盤查(範疇三)更會影響供應鏈的接單動能。

企業面對減碳挑戰已不是新聞,所有產業都應提前因應、規劃淨零藍圖,藉以檢視轉型計畫的落實成果,掌握可能帶來的風險與財務影響。而碳交易也將會是企業關注的另一重點,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台灣碳費開徵,加上COP29通過《巴黎協議》第6.4條,2025年將會是碳交易市場的轉捩點。

 


COP29通過《巴黎協議》第6.4條,回應當前因為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使得氣候變遷加劇的議題。圖片來源/cop29.az

生物多樣性風險議題愈來愈受重視

生物多樣性風險議題愈來愈受到投資人、利害關係人重視,企業從對氣候變遷的關注,進而了解到其營運與上下游供應鏈如何依賴影響自然環境與資源,策略擬定將會是具成本效益並幫助達成減碳目標的雙贏方法。

金管會將更積極推動金融業評估自然相關財務資訊,預估未來3-5年內將納入法規中,企業應借鏡TCFD導入、開始布局生物多樣性、水資源以及其他自然議題,將Nature策略納入永續治理架構,與Net Zero目標雙軌並行,強化企業營運韌性,跨議題擴大影響力與機會掌握。

建議企業從能源轉型策略、淨零藍圖目標建構到內部碳定價執行碳管理,強化數據管理與揭露流程;對於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風險進行完整評估,加強對標自然相關財務資訊揭露架構(TNFD)。

 

COP16 主席 Susana Muhamad於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在羅馬加開的CBD COP16場敲下議事槌。圖片來源/IISD/ENB | Mike Muzurakis

多元共融重塑企業根基 供應鏈監管關注環境與人權

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於2024年年底發布《永續與氣候趨勢展望》(Sustainability and Climate Trends to Watch for 2025),報告指出,因應AI技術發展,科技巨頭主導全球股票市場,其他行業的市值權重逐漸下降,社會風險(人才議題、個資保護與勞動力管理等)成為關鍵投資指標。

此一趨勢,從2024年5月歐洲議會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修正案,強化企業在其供應鏈環境與人權管理上的監管責任,到2025年9月即將公布的不平等與社會相關財務資訊揭露(Taskforce on Inequality and Social-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ISFD),皆顯示DEI議題與勞動人權的對於企業財務表現上關注權重的提升。

麥肯錫(McKinsey)2023年底發表的《多元化更重要》(Diversity Matters Even More)報告點出,多元化程度越高的企業,其財務表現愈出色,多元人權議題將是企業永續治理的延伸戰場。

在台灣,性別平等一直都是企業治理的重要課題,金管會規範上市櫃公司需有女性董事席次占比達1/3,若未滿足,企業必須在年報揭露說明並提出改善作為,說明企業應將多元人權策略提升至公司治理面層面,並落實至各部門中,建構友善職場環境,進而提高人才招募、留任與發展品質,實踐DEI也有助於企業降低營運相關的潛在風險。

全球供應鏈勞動權益的保障與監管變得日益重要,對於社會的不平等企業應定期針對人權議題進行風險識別,並執行永續盡職調查(ESG Due Diligence),以強化整體價值鏈的透明度與責任意識,也為企業在國際貿易戰中維持競爭優勢的基石。

 


多元化程度越高的企業,其財務表現愈出色,多元人權議題將是企業永續治理的延伸戰場。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綠色焦慮 永續發展下的營運挑戰

雖然台灣的通貨膨脹壓力在2024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突破3%後已有所緩和,但隨著台灣進入碳有價時代,「綠色通膨」的議題仍在持續發酵。全球地緣政治動盪、碳稅政策的推進,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讓企業必須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綠色通膨的壓力在2025年將更為顯著。這不僅衝擊供應鏈結構,更突顯企業治理在面對外部挑戰時的危機管理能力。

作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台灣企業必須積極面對能源轉型與供應鏈重整的雙重挑戰,透過技術創新與效率提升來降低原料成本,同時滿足國際市場對減碳的需求。企業也需預先鑑別價值鏈中的潛在轉型成本,以更高的韌性應對未來可能的變局。

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事件、地緣政治衝突及供應鏈風險,企業需要將風險視角納入企業決策核心,透過前瞻性風險鑑別、整合式風險管理及透明化資訊揭露,來強化與投資人的溝通、穩固企業的長期競爭力。

建議企業建立全面的風險評估機制,不僅針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實質與轉型風險,也應關注供應鏈重組、資源價格波動及監管趨勢對營運模式的影響;透過數據掌握機會與創新,如運用氣候模型、供應鏈數據分析等工具,來提高應變能力。

同時因應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及永續揭露準則(ISSB)的接軌要求下,企業需將風險管理與財務策略結合,確保永續相關風險納入財務決策與資本配置,以提升企業韌性與永續發展能力。氣候與營運風險不僅是內部管理議題,也必須向股東、投資人清楚揭露風險對財務表現的影響。

隨著全球投資市場愈發重視企業的永續績效,能夠積極應對風險並透明揭露財務影響的企業,將更受到資本市場青睞,也更有機會在未來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未來市場的贏家。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