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20日在臺北市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辦「藍色共鳴、海洋為盟」海洋保育ESG論壇,攜手國內外企業,共同推動海洋保育行動。論壇現場邀請中油、中鋼、港務公司、沃旭能源、緯穎科技、家樂福、伸仁紡織等企業代表,共同以海廢彩繪浮球象徵啟動海洋保育行動,展現產官學民合作的決心。金管會亦大力支持此計畫,為臺灣海洋環境的永續發展注入更多資源與行動力。
此次論壇不僅首次公開「海洋保育ESG媒合平台」,也發表「藍海ESG行動實錄」,展示企業與保育機構的合作成果,期望透過媒合機制,促進更多跨界協作,共同打造健康永續的海洋環境。論壇吸引超過80家企業、40個NGO團體、20所學校及30個政府單位,逾300人熱烈參與,充分展現各界對海洋保育的重視與行動力。
↑圖說: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在臺北市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辦首屆ESG論壇。(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提供)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表示,海保署作為海洋保育的專責機關,面對龐大的保護需求,仍受限於有限的資源,單靠政府難以獨立完成任務。因此,透過法規如《海洋保育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的推動,並結合企業、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同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目標,將願景轉化為具體行動。
為感謝企業積極投入海洋保育,管碧玲預告,今年將首度頒發「海洋永續企業貢獻獎」,表彰在海洋保育領域默默耕耘的企業與團體,展現臺灣對永續發展的承諾。她特別強調,透過「海洋保育ESG媒合平台」,企業的創新技術、資金與資源將能更有效對接海洋保育需求,促成更多合作契機,進一步擴大企業及社會夥伴的影響力。
↑圖說:管碧玲表示,透過法規如《海洋保育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的推動,並結合企業、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同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目標,將願景轉化為具體行動。(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提供)
本次論壇特別發表「藍海ESG行動實錄」,詮釋ESG在海洋保育領域的不同意涵——Engagement(參與)、Solution(解決方案)與Guardianship(守護)。論壇中,多家企業分享海洋保育行動,包括珊瑚復育、潮間帶監測、海廢回收再利用、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生態系修復、鯨豚海龜救援與研究、推動友善漁業與環境教育等。透過與保育團體的對話,期望促成更多具體合作,讓這本行動實錄持續累積更豐富的內容,成為臺灣公私協力保育海洋的最佳典範。
↑圖說:海洋委員會管碧玲主委及海洋保育署陸曉筠署長共同介紹藍海ESG行動手冊(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提供)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指出,企業可依據自身專長與資源,在不同面向參與海洋保育,包括支持海洋碳匯復育、資助淨海行動、推動海洋教育與人才培育等,這些行動不僅有助於恢復海洋生態,更能為企業創造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的多重價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洋保育.攜手永續」ESG專案的四大方針與15項方案,已獲金管會支持,將納入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評鑑之參考範例」,供企業參考與應用,進一步提升企業對海洋保育的參與度。
本次論壇的亮點之一,是「海洋保育ESG媒合平台」的正式啟動,促進企業、政府、NGO與學術機構之間的協作,透過跨界資源整合與創新思維,為海洋永續發展開創更多可能性。
海保署呼籲更多企業、政府部門及民間團體加入海洋保育行列,以實際行動攜手共創美好的藍色未來,為下一代打造健康潔淨的海洋環境,邁向海洋文明國家的典範。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