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如何擁抱綠色變革,成市場關注焦點。元大金控(2885)總經理翁健提出,金融業在數據面及管理面所面臨困難,正逐步獲得解決,未來期待更精進;行政院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能源轉型至關重要;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從顧問輔導角度,提出四面向解決方案;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永續長羅國俊則指出,媒體應起示範作用,加強對永續議題關注。
經濟日報與元大金控11月29日舉行「元大ESG論壇─擁抱綠色變革 永續投資實踐淨零承諾」,進行專題座談,由經濟日報總編輯費家琪主持,與談人包括翁健、李宜樺,以及羅國俊進行專題座談。
翁健提到,金融業本身不是排碳大戶,但金融業責任更重大。「我們是整個市場資金提供者,須透過影響力影響客戶,協助投融資對象做淨零轉型,如何減少在投融資所產生的財務的碳排量,是淨零轉型一個重要的方向。」
翁健提出執行上有兩部分難度,一、數據面,包括海外子公司跟中小企業的數據取得是困難的,目前中小企業的上市櫃公司、甚至更小的企業、未上市的,本身對於溫室氣體、碳排數據,其實資料是不完整、不易取得的。
二是管理面,翁健說,範疇三針對碳排量計算,有很多涉及假設性的參數,這不容易進行內部管理,對於沒有實際溫室氣體碳排數據的公司來說,只能夠透過碳排的參數做推估,但這參數的標準為何只能打個問號。
但是他也說,2022年金管會出面請五家金控組成「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為淨零轉型做標竿,今年度已有財務碳排放範疇三的計算指引,雖然尚未完整,仍在精進,但至少已有指引出爐,後續對於範疇三部分,已慢慢在處理,希望未來更精進。
目前許多金融機構皆將ESG列為投融資條件,翁健說,不只台灣,全球金融業都把ESG列為投融資條件及篩選標準。以元大來說,在投融資上會對投融資對象E、S、G三面向的表現進行檢視,包括過去進行的經濟活動是否符合永續?是否為元大禁止承作對象等,皆是重要的評估因素。
在盡職治理和議合行動部分,元大希望能掌握投融資對象,包含企業對ESG的策略是什麼。翁健說,客戶若是前60%高碳排產業,元大會針對這些客戶進行議合,他強調「是整個集團去議合,不管是透過問卷、會議、或開股東會等活動,希望能把永續趨勢讓被投資、被融資對象能更了解」,也希望了解他們在這方面做了哪些,以盡到金融業責任。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金融業在碳排放計算上面臨一定挑戰。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指出,儘管財務碳排放的計算仍具有難度,但在主管機關的推動下,將逐漸明朗化,金融業在綠色金融計畫中,推動企業碳排放數據的蒐集與比較,確保數據透明和可比性。
從顧問輔導的角度來看,李宜樺指出,金融業面對碳排挑戰時可提供四面向協助,包括一、協助客戶理解並應用國際碳排放標準;二、尋找國際相關資料庫和指標;三、協助金融控股公司整合散落的財務數據,確保數據一致性;四、分享同行業實務經驗。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永續長羅國俊表示,聯合報是台灣少數執行永續發展的媒體之一,媒體作為社會重要的溝通橋梁,不僅需要報導永續議題,更要積極參與其中。
羅國俊指出,聯合報每年都參與國際會議的採訪,已連續派團隊到COP會議進行採訪,四年前,台灣人對COP會議的了解尚且有限,但如今已逐漸關注國際永續發展趨勢,期望通過這些採訪,將國際決策帶回台灣,促進本地對永續議題的關注與行動。
原始連結